MENU

各建筑物的特征以及说明Feature

 >  欣赏元兴寺  >  各建筑物的特征以及说明


国宝 元兴寺极乐堂(极乐坊本堂·曼荼罗堂)

元兴寺极乐堂

东室南阶大房(僧坊)的三房(室)分做庑殿顶,由本瓦葺六件四面的圣堂改造而成,以僧坊一室(极乐坊)主房为内阵,东妻为正面,呈前面向拜的镰仓
时期新和样建筑。
作为奈良时代的往生人智光、礼光两法师的禅室,百日念佛讲众的往生极乐院,极乐堂供奉着智光大师感得的净土曼荼罗,因此也被称为曼荼罗堂。
作为南都净土教发祥的圣地,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堂宇。
春日厨子 一座,须弥坛 一座,阏伽棚 一座

 

国宝 元兴寺禅室

元兴寺禅室

保留至今的有元兴寺旧伽蓝的东室南阶大房(僧坊)遗迹以及四房(室)分。悬山式屋顶、本瓦葺四间四面的设计虽然简朴却有很深的意趣。
作为僧侣起居学修的官大寺僧坊遗迹,其平面图和氛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虽然建筑样式为镰仓时代的大佛样,但结构材料大多采用了奈良时代以前的古材。在中世它被称为春日影向堂,近世作为客殿,近代作为学校校舍得到使用。西南1间为影向间、须弥坛、宫殿厨子、西北1间为中世僧房。

影向间

国宝禅室西南的房间被称为影向间,曾经被当作宝库使用。
根据《元兴寺别院极乐坊缘起》记载,
过去智光曼荼罗还收藏在禅室经藏(收纳佛经的房间)时,弘法大师曾每日在此处学习。
某一天空海礼拜智光曼荼罗时注意到春日大明神的影像,他描摹春日曼荼罗并劝请。
雕刻空海自身倒影(形象)的木像也留在了这座房间。
自此人们将这座房间称为影向间。
《元兴寺别院极乐坊缘起》和雕刻空海自身倒影的木像至今仍收藏在法轮馆。欢迎您前往观赏。

 

县指定文化财产 小子坊(极乐院旧库里)

小子坊

改建自原本位于禅室北侧东室南阶小子房的一部分,被称为北厨房或厨房。宽永3年(1663)改建为极乐院库里,昭和24年(1949)迁移至本堂南侧扩建为极乐院保育所,在昭和35年(1960)迁移至现在位置进行修复重建。从古代僧坊的沙弥宿舍到近世寺院的库里,其变化的历史以及建筑物本身都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泰乐轩(茶室)

節分会

位于小子坊西侧由四叠半的茶室和三叠的茶室构成,采用元兴寺的古材和川崎幽玄老师制作的家具。川崎幽玄老师对古材以及春日杉的钟爱与传承磨炼的木工技法交相呼应构成了完美的茶道空间。 露地庭种植四君子,石群由奈良时代元兴寺钟堂基石、鞍马石、白川石等构成,非常具有欣赏价值。

一般不公开
希望参观、使用的人士—需要预约(请与元兴寺联系)

 

重要文化财产 东门

东门

作为元兴寺极乐坊正门,据记录显示是在应永年间由东大寺西南院四角门移建而来,是镰仓时代风格的大门。
元兴寺东室南阶大房被大规模改建成极乐堂和禅室,作为东向的中世寺院其性质被改变,成为之后变迁为元兴寺极乐律院(南都极乐院)的契机。一般认为是兴福寺大乘院门迹的指示使其成为复兴事业的一环。

 

历史遗迹 元兴寺境内

元兴寺境内

元兴寺旧伽蓝中,僧坊和讲堂的一部分留存至今,即为在中世称元兴寺极乐坊,在近世称南都极乐院的区域。
元兴寺塔遗迹(东大塔院五重塔基坛)、小塔院遗迹(西小塔院的一部分)被国家指定为历史遗迹,其余大部分都掩埋在街道民宅之下。另外还保存有从发掘地搬运来的钟堂遗迹基石1座、讲堂遗迹基石3座。
昭和63年(1988)整备的浮图田(石塔、石佛群)因与兴福寺大乘院门迹墓所相关受到参拜,其中保存了从中世到江户时代的供养石造物1500座。每年8月23日、24日作为地藏会万灯供养的一部分都要举行灯明碟总供养,这可以说是代表夏日结束的象征性仪式。

 

元兴寺的瓦

元兴寺的瓦

极乐堂北流与西流、禅室南流的东侧屋顶瓦片和一般的本瓦相比意趣有所不同,由圆瓦和平瓦层叠修葺而成。传承了飞鸟时代(法兴寺创建)的古式瓦片。采用这种圆瓦的除法隆寺玉虫厨子的屋顶外,还有京都东寺讲堂屋顶的一部分,深草宝塔寺多宝塔下层,贝塚孝恩寺无钉堂、大分富贵寺大堂等。
我们可以发现元兴寺在解体修理时将能够使用的古瓦(自飞鸟时代开始的瓦片)聚集在一起尽可能进行了使用。另外极乐堂西南角、禅室东南角也保留有古代的轩平瓦,值得瞩目。

 

蛙石

蛙石

位于元兴寺境内北侧形似蟾蜍的岩石是自古以来有名的奇石被称为蛙石。现在该蛙石供养与过往相关,有缘无缘的一切生灵,至此成就了极乐蛙。面向极乐堂许下誓愿的极乐蛙如今也被称为“平安蛙”“福蛙”聆听着众生的祈愿。
每年7月7日都会举行蛙石供养。
据传说该蛙石原本放置于河内在所河边,因太阁丰臣秀吉非常喜爱该蛙石,并请求迁至大阪城内。大阪城陷落时也有说法称该蛙石下埋葬了淀君的骸骨。大阪城陷落后不知何时面朝护城河端乾橹的边角发生了移动。那时人们仿佛被蛙石奇怪的力量所吸引,接二连三从蛙石跳入护城河中,跳入护城河不知所踪的人们一定会从蛙石的底座浮起。围绕着蛙石似乎发生了不少不可思议的故事。
令人们恐惧的蛙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踪不明,昭和33年(1958),因机缘安放在本寺中。如今伫坐在国宝极乐堂对面。
在中国主要以鸟比喻太阳,以蟾蜍及兔子比喻月亮。蟾蜍原本是水中的精灵,人们相信蟾蜍是为了降雨才居住在月亮上的。
青蛙傲慢且亲切,给人动静两面的印象。这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蛙石与太阁丰臣秀吉、淀君以及护城河相关的传说。

 

万叶歌碑

万叶歌碑


本田义宪老师监修 解说
(奈良市万叶歌碑建设会专门委员·奈良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天平10年(738)的和歌。描绘了长裙飘飘的才媛们参拜从飞鸟迁移至“平城(奈良)明日香”的“元兴寺之里”时的华丽风情(卷六 992)。僧团中也包括三论学的学匠,留存在净土曼荼罗等故事中的智光等人。这首和歌中,其中一人虽“独觉多智”却不为人所承认独自哀叹,该说法标注在左侧。“独觉”是独自清醒的
意思,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汉译佛典用语,如今已经没有特别追究其含义的意义。
白珠指的是珍珠贝中珍藏的珍珠,广义上可指代雪白美丽的岩石和玉石,在恋歌中时常会用于比喻女性,在这首和歌中用来比喻作者自身以及隐秘的世界。白珠的真正价值不为人所知。但即使不为人所知也无妨。只要自己了解,别人不了解也无妨,无需介怀。
也就是“人不知而不愠”(《论语》)的意思吧。这首和歌为旋头歌577·577。通常为一问一答相对或类句反复咏唱,曾流行于天平时代。如今虽然以这种古老的形式不断反复同音同句,但是“白珠”和“了解”这个两个词已经脱离古代恋歌中获得女性的意义,转为获取智慧这一崭新的意义。“YOSHI”在原文中分别为“纵(YOSHI)、任意(YOSHI)”的含义。无法承认他人的判断时即使假意接受,也会不由自主地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认同自己的想法,执拗地坚持自我。
这是天平僧团知识阶层内部的歌曲。现在可配合元兴寺鬼神祝贺舞进行吟唱。

 

狮子国型佛足石

狮子国型佛足石

境内南侧摆放石佛石塔的浮图田正面安放着由四边75cm·高度15cm的庵治石阴刻而成的佛足石。 佛足石在古代印度佛教圈的无佛像时代象征了佛陀本身,作为活着的释迦双足尊受到信仰。
原本信者应面向足迹抬起双手以头着地进行参拜。人们相信仅仅用手触摸佛足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功德。在日本人们在释尊信仰及戒律的复兴期建造佛足石。
狮子国(斯里兰卡)的佛足石特征在于足迹有神圣的纹章,有大伞遮挡。这是为了纪念狮子国与本寺的深厚情缘而在此开眼供养的。建造的过程雕刻在佛足石侧面,再录后如下所示。

  • 奉造立狮子国型佛足石一躯
  • 祈念日本斯里兰卡两国友好亲善
  • 为KORONBOPAPA会相关物故者追善菩提
  • MAHINDO社会福祉中心创立30周年纪念
  • 壬申华甲祈念
  • 维时平成24 2012年10月吉日
  • 真言律宗元兴寺主持辻村泰善
  • 工匠西村太造
  • 画工佐藤亚圣
  • 梵字 KYA·KA·RA·BA·A 和南
 

 

浮图田

秋季彼岸会

造访元兴寺时首先印入眼帘的应该是境内整齐排列的石塔吧。这是到今年为止在禅室西北部的石舞台上堆积而成的,于昭和63年(1988)排列为现在的形状称为浮图田。另外浮图即为佛陀,如字面意思所示,这里是佛像、佛塔像稻田一样排列的场所。这些石塔拥有各种各样的形态。让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种类吧。
首先惹人注目的是由五个部分组合而成的“五轮塔”。五轮塔基于密教教义建造而成,体现了地水火风空这五大构成宇宙的要素,以塔的形态表现大日如来和阿弥陀如来。 其次是数量较少但极为重要的“宝篋印塔”。它起源于1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金属制阿育王塔,其特征在于屋顶四角都有称为角装饰的突起部分。因收纳有功德的重要佛经《宝篋印陀罗尼》而被称为宝篋印塔。
另外还有两座以浮雕和刻线将塔的形状雕刻于舟形碑上的舟型五轮塔(宝篋印塔)板碑。组合式五轮塔和宝篋印塔多见于镰仓时代到战国时代,而这类板碑多见于战国时代到江户时代前期。另外还有箱形框内浮雕阿弥陀和地藏的地藏石龛佛,在自然石上雕刻文字的自然石板碑等各种类型的石造物安放在浮图田以外的境内各处。
这些石塔都刻有“道意”、“妙空”等僧侣的名字。由于中世的元兴寺是兴福寺大乘院菩提寺墓地之一,僧侣的石塔较多,也包含了僧侣之外临终时获得法名的人。另外其中还有刻有“逆修”字样的石塔,这是在生前为祈愿死后前往极乐世界而建造的。当时石塔造价颇高,能够这样逆修供养的人们想必是当时的富裕阶层。
虽然元兴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石塔,但其中几乎没有在通常墓地常见的江户时代以后的方柱状“墓石”这是因为江户时代前期元兴寺被指定为为德川家祈祷的寺院(御朱印寺),因而无法作为通常町民的墓寺。这些石塔可以说在无意中浓缩了元兴寺的漫长历史。

 

影向樱

影向樱

元兴寺旧伽蓝也是不为人所知的赏樱名胜。其中之一就是元兴寺影向樱。樱花散落国宝禅室的模样,仿佛古老的春日就在眼前。

 

原钟楼基石

原钟楼基石

在小子坊北侧放置有钟楼的基石。这是昭和56年(1981)在中新屋町发现的,柱座中央有突起部分。

 

原肘塚不动堂石造物

原肘塚不动堂石造物

相信各位已经注意到了东门停车场南部的石碑与石佛等构成石造物群了吧。元兴寺的石造物几乎都安放在浮图田,不少人都会对单独摆放感到不可思议吧。其实这些石造物原本不归元兴寺所有,而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
昭和11年(1936)距元兴寺南部1km的奈良肘塚町的工厂用地内建造了不动堂用于供奉不动明王。于是将散落于附近的岩井川以及南京终町浮寺池等地的石造物搬运至不动堂集中安放。但是在约70年后的平成14年(2002)伴随着经营工厂的公司变更不动堂被撤去。这些没有去处的石造物便托付给元兴寺获得了安放之所。现在每年7月28日,肘塚町的人们都会前来供养。
这些石造物大都属于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之间,以祈愿供养故人的石佛以及供养碑为中心,意趣深厚。书写有“南无阿弥佗佛”的六字名号碑是天正7年(1579)由被称为52人讲众的念佛寄合所作,从中可以了解到在战国时代的奈良这样的宗教组织是以町为单位构成的。另外庆应4年(1868)的大峰山登拜碑是奥田屋平藏攀登参拜大峰山50次的纪念碑。它们都是了解过去信者的重要资料。就这样元兴寺不仅聚集了参拜者还汇集了多彩的信仰资料。

 

原讲堂基石

原讲堂基石

法轮馆北侧排列的三座基石是平成10年(1998)奈良市教育委员会在中新屋田町发掘调查时发现的。基石是江户时代初期挖洞掩埋的,从出土地点来看一般认为基石用于讲堂。三座基石上部均拥有直径在80~90cm前后的柱座,推测基石上方曾竖立着与柱座同样规模直径在80~90cm的柱子,由此可了解到当时讲堂的规模之大。

 

延绵1300年的缘起之地。
奈良国宝·世界文化遗产。